其二,教室的智能化设计标准虽然各不相同,但我们对于有效学习信息的判断、采集却应该有一些共识,例如说课堂签到数据、课堂互动数据是不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学习思维的形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三,互联网时代的教室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行为的发生地,它也应当是学生学习社交的场所,那么我们的教学主管部门有没有意识到,这样的一个社交场所的社交属性是否得到了尊重?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社交当中和日常社交又有怎样的不同?这样的研究在当下的教育当中是否关注到了呢?
其实,教室属于谁的问题背后其实是我们对于智慧教学究竟如何在真实教育行为当中开展的一种思考。个人认为,教室属于谁?谁来负责营造一个适合我们学习的教室?这个问题是核心所在。
不要最贵的,但要最合适的智慧教室
并不是越贵的教学硬件的投入,就一定能够打造出越好的智慧教学场所!教室作为学校的构成组件,其设计其功能的定位升级也同样关涉到整个校园智慧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最后,引用狄更斯的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处于智慧教育的历史关键风口,我想我们不应该错过这样的发展契机!